近百年来,印度与中国双方的思路好像无法相向而行,这也给今日冲突埋下了伏笔。 中国和印度的矛盾,并不简单源于两国对一些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的争夺,更深层次的问题或许还包括两国对彼此之间的了解、对对方实力的估计和对全方位战略形式的判断。 2020年庚子年里,中国和印度在正式建交70周年这个两国关系重大的年份里,在边境线上双方军队反复摩擦、对峙,并爆发了自1962年边境战争以来最严重的冲突。 印度的官员强调,印度已经不再是1962年的印度。而中国的官员也回应说,中国也已经不再是1962年的中国。 中印之间的上述对话给人鸡同鸭讲的印象,为何双方的思路差异如此之大?或许首先可以从近代和现代历史中找到部分答案。 历史印象 近代印度与中国的大规模交往或斗争也伴随着大英帝国在亚洲的扩张 近代史上统一的印度历史并不长,应该从1857年大英帝国殖民者统一印度次大陆算起。近代印度与中国的大规模交往或斗争也伴随着大英帝国在亚洲的扩张中出现。 从历史记载和一些老照片中能看到,英帝国对中国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以及后来的八国联军侵华,其中英国军队中许多士兵来自英属印度,那里也是殖民者种植和贩卖鸦片的地方。 即使到后来民国时期,不论是英国在香港的殖民地,还是在中国上海的租界,英国当局也雇佣过很多很多印度警察。 在某种程度上,如同香港后来成为联接世界与中国的桥梁一般,近代史上最大的帝国大英帝国与中国的联系多数也都经由印度,特别在国际长途航空不发达之际,印度曾经是亚洲最发达的经济体,也是中国和欧洲来往必经的远洋之路。 到上个世纪中叶,中国给印度人留下的大多是积贫积弱的落后印象。而印度在英国影响下的发展,给中国经此赴欧的知识精英留下的印象可能更为良好。 1962年前后中印对比 中国解放军曾经在1962年边境战争中在藏南击溃印军北方主力,但又在占领两个月后主动宣布停火撤走。印度随即重新占领藏南。 印度1947年独立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建国。1950年4月,在美国和苏联之间保持中立外交的印度成为第一个同北京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和当时世界其它大国的看法类似的是,当时印度的领导人尼赫鲁认为,印度就是亚洲的领袖。这种自信来自于印度在独立之际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在亚洲国家里几乎所有都似乎无法望其项背。 当年的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或者刚刚结束